新闻中心

行业资讯

叶辛:不虚此行古亳州

发布日期:2018-07-09 10:08:34 来源: 浏览次数:

记得是戴着红领巾的青少年时代,买到过一本《革命烈士诗抄》,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。国庆十周年前后,这本由萧三主编的书,在同学们之间借来借去,不少同学还把其中很多抒发革命豪情的诗,抄录在自己心爱的硬面日记本中,不时摘抄出来在各种活动中诵读。其中有一首诗,因为不知是哪位烈士写的,署的是“佚名”。诗写得十分动人:

龙华千古仰高风,

壮士身亡志未穷。

墙外桃花墙里血,

一般鲜艳一般红。

记得班会课上诵读这首诗以后,喜爱诗词的老师对后两句尤其给予高度的评价。认为这两句诗,也会像流传千古的绝句般,传到子孙后代。可惜的是,是佚名的烈士写的,查不到原作者的真实姓名了。

我们虽然年少,却也感到十分惋惜。

却不料,诗集影响大了,出版社听到反映,这首诗是一位叫张恺帆的领导写的,他时任中共安徽省委书记处书记,是个老革命。1933年,他在上海任地下党沪西区委书记时,被叛徒出卖后逮捕关进了龙华监狱。晚上躺在双人板床的上铺,吟就这首诗,用粗黑铅笔写在墙上。双人床的上铺高,多年没被看守察觉。解放以后,清理监狱时,看到了这首诗,误以为是烈士遗作。为此,出版社专门致函向张恺帆道歉,张书记十分大度地处理了这件事。

历经革命岁月的坎坷人生,到了上世纪80年代,走出“文革”的张恺帆在安徽省政协主席的任上离休,安享晚年。

我因从小喜欢这首诗,始终记得这件事。数次去往安徽,和安徽上上下下的各界人士都有接触,喝茶品茗、游历散步时,没有一个人跟我提起过张恺帆这么一个在我心目中十分崇敬的人物。我以为人事更替、岁月沧桑,像许许多多在历史上留下过痕迹的人一样,人们已经把他忘记了。

这一次去往亳州,观涡河两岸风光,欣赏花戏楼砖雕木雕,游历一千八百多年前曹操命人挖的运兵地道,晚上品鉴亳州产的古井贡酒时,不由提出一个问题:上海和江浙一代城市公交车上、地铁里四处悬挂的“古井贡酒”四个手书体大字,颇有韵味,是哪一位书法名家的字体?


 

下一篇:王祥夫:举一反三说喝酒
上一篇: